当前位置: 首页 > 言情 >

匈奴汉王:刘渊的乱世创业史 刘渊司马小说全文章节免费试读

发表时间:2025-07-19 21:34:35

匈奴汉王:刘渊的乱世创业史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独特的风格而备受赞誉,由瓯鹿风客精心打造。故事中,刘渊司马陷入了一个充满危险和谜题的世界,必须借助自身的勇气和智慧才能解开其中的谜团。刘渊司马不仅面对着外部的敌人和考验,还要直面内心的挣扎和迷茫。通过努力与勇往直前,刘渊司马逐渐找到了答案,并从中得到了成长和启示。处理一些少数民族事务。但暗地里,他一直在关注着匈奴五部的动静。八王之乱打得越凶,……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惊喜和感动的世界。

匈奴汉王:刘渊的乱世创业史
匈奴汉王:刘渊的乱世创业史
瓯鹿风客/著 | 已完结 | 刘渊司马
更新时间:2025-07-19 21:34:35
序章塞上悲歌起“胡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”——《古诗十九首》西晋,泰始年间。如果你站在并州的草原上,往北望,是匈奴人世代游牧的故土,风吹草低,牛羊遍地,但也寒风刺...
推荐指数:
开始阅读

《匈奴汉王:刘渊的乱世创业史》精选

序章塞上悲歌起“胡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”——《古诗十九首》西晋,泰始年间。

如果你站在并州的草原上,往北望,是匈奴人世代游牧的故土,风吹草低,牛羊遍地,

但也寒风刺骨,生存不易。往南看,是中原大地,城池林立,阡陌纵横,有吃不完的粮食,

穿不完的绸缎,还有让匈奴贵族们既羡慕又头疼的——汉家学问。我们的主角,刘渊,

此时还只是个半大孩子,正站在这片尴尬的土地上。他是匈奴屠各部的王子,

老爹是匈奴左部帅刘豹,一个在草原上也算响当当的人物。但刘渊的童年,却一半是羊奶味,

一半是墨香味。这得从匈奴人的“百年困局”说起。自打当年汉武帝把匈奴打残了,

南匈奴就归附了汉朝,慢慢内迁。到了曹魏和西晋,

朝廷对这些“胡人”采取的是“胡萝卜加大棒”政策:给点好处,让他们定居,

但又处处提防,分而治之,把匈奴分成五部,各部都有**官员盯着。用现在的话说,

就是“既想让马儿跑,又想让马儿不吃草,还怕马儿咬主人”。匈奴贵族们心里清楚,

纯粹靠骑马射箭,这辈子也就这样了,想混得好,还得学**的玩意儿。所以,

刘豹对儿子的教育,那是相当“内卷”。别的匈奴孩子在草原上练骑射的时候,

刘渊得跟着汉儒读《诗》《书》《易》《礼》《春秋》。七岁那年,刘渊的母亲去世了。

这孩子不哭不闹,就是把自己关在帐篷里,对着一卷《汉书》发呆。旁人都以为他伤心过度,

其实他在想别的——他看到了刘邦如何从一个泗水亭长,靠着一群兄弟,

硬生生打下了大汉江山;看到了汉武帝如何运筹帷幄,把匈奴打得找不着北。

“原来权力这东西,不光靠刀枪,还得靠脑子,靠人心。”小小的刘渊,

摸着书简上“汉”字的刻痕,心里第一次有了个模糊的念头:草原的狼,

要是学会了汉家的兵法谋略,会怎么样?刘豹临终前,拉着刘渊的手,

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:“渊儿,记住,草原的狼,不能只懂撕咬。要学汉家的术,

才能让部落在这片土地上活下去,活得好。”刘渊点点头,把这话记在了心里。

他看着父亲闭上眼,心里明白,属于他的时代,和属于匈奴人的新挑战,迟早要到来。

而他手里的武器,不仅是匈奴的弯刀,还有那些被**视为“正统”的典籍。这就好比,

别人都在玩传统武术的时候,你偷偷练了MMA,还顺便考了个MBA。刘渊知道,

未来的乱世,拼的不仅仅是蛮力。卷一・洛阳浮沉录1.“郁郁涧底松,

离离山上苗”——左思《咏史》咸宁五年(公元279年),洛阳。这是西晋的都城,

天下最繁华的地方。但对于刚到这里的刘渊来说,繁华背后,尽是白眼。

他是作为“侍子”来的。所谓侍子,好听点是两国友好的象征,难听点,就是人质。

因为他老爹刘豹是匈奴左部帅,手握兵权,西晋朝廷放心不下,

便把他这个“有前途”的儿子叫来洛阳,名为学习深造,实为看管。刘渊这年二十出头,

长得那叫一个精神:身高八尺四寸(按现在算,得两米多),胡须三尺多长,眼睛炯炯有神,

一看就不是普通人。更难得的是,他肚子里有货,《史记》《汉书》倒背如流,

《孙子兵法》也颇有研究,甚至还能写几首诗,搞点书法。放在匈奴部落里,

这绝对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复合型人才。但在洛阳的贵族圈里,他首先是个“胡儿”。

有一次,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济,算是个有点见识的人,跟司马炎聊天,说:“陛下,

臣见过那个匈奴侍子刘渊,这人不得了,文武双全,连春秋时的由余、金日磾都比不上他。

”司马炎也想看看这个“胡儿”到底有几斤几两,就召刘渊进宫。一聊之下,

果然名不虚传。刘渊谈起历史典故,分析当前局势,头头是道,条理清晰,

甚至还带着几分忧国忧民的情怀(当然,可能是装的,但装得很像)。司马炎很高兴,

拍着刘渊的肩膀说:“哎呀,朕以前总以为匈奴人只会骑马射箭,没想到还有你这样的人才!

真是相见恨晚啊!”旁边的大臣孔恂和杨珧听了,赶紧给司马炎使眼色。等刘渊走了,

孔恂就说:“陛下,刘渊这小子确实有才,但他是匈奴人啊!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。

如果让他掌握兵权,将来万一发生变故,他要是在并州振臂一呼,那北方可就麻烦了!

”司马炎一听,也是啊,民族问题是个大问题。于是,

对刘渊的好感度瞬间下降了好几个档次。这就好比,你在公司里能力超强,老板也很欣赏你,

但就因为你不是“嫡系”,不是“名校毕业”,关键时刻,晋升机会就没你的份。

有一次,朝廷讨论平定东吴的大事,王济又推荐刘渊,说让他担任统帅,肯定能立功。

孔恂又跳出来反对:“当年秦国重用由余,晋国重用金日磾,那是因为他们国小力弱,

没办法。现在我大晋这么强大,把兵权给一个匈奴人,难道就没人了吗?”这话虽然难听,

但在当时的环境下,很有市场。刘渊就这么被晾在了一边。

他自己也感觉到了这种无形的歧视。有一次,他跟好朋友王弥(后来也是个乱世枭雄)喝酒,

喝高了,想起自己的处境,忍不住叹气:“我刘渊自认文武不输于人,论才干,

平定东吴不在话下。可就因为我是匈奴人,就被这些人猜忌提防。难道我这辈子,

就只能在洛阳当个混吃等死的侍子吗?”说着说着,激动起来,拔剑砍在案几上,

“咔嚓”一声,木头案几断成两截。“大丈夫生于天地间,当提三尺剑,立不世之功,

岂能郁郁久居人下!”王弥赶紧劝他:“别激动,别激动,小心隔墙有耳。时机未到,忍耐,

忍耐。”刘渊也知道自己失态了,赶紧收了剑,喝了口闷酒。他心里清楚,洛阳这地方,

华丽是华丽,但不是他的舞台。这里的人,看他的眼神,

就像看一个穿着西装的猴子——觉得新奇,但绝不认为你能跟他们平起平坐。

他只能继续潜伏,继续学习。别人嘲笑他“胡儿佩玉”,说他一个匈奴人学什么**礼仪,

装模作样。他不生气,反而学得更带劲。因为他记得老爹的话,

也明白一个道理:在别人的地盘上,想玩得转,就得先懂别人的游戏规则。不仅要懂,

还要比他们玩得更好。有一次,朝廷讨论《左传》里的一个兵法问题,

几个大臣争得面红耳赤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刘渊正好在场,忍不住插了一句,

几句话就点明了关键,把那几个大臣说得哑口无言。司马昭(哦,这时候司马昭已经死了,

是他儿子司马炎在位,这里借用一下他的感叹风格)如果泉下有知,

估计也会惊叹一句:“此子非池中物!”刘渊在洛阳,就像一块被埋在涧底的松树,有才华,

有根基,却因为出身(山上苗)的问题,得不到应有的位置。但他没有放弃,他在等待,

等待一个机会。他知道,乱世出英雄。西晋这棵大树,看起来枝繁叶茂,

但内部已经开始腐烂了。八王之乱的种子,已经悄悄埋下。当他踏进洛阳城门的时候,

他并不知道,十年后,他将亲手埋葬这座城市所代表的秩序。但现在,他必须忍耐,

像一匹潜伏在草丛里的狼,等待猎物露出破绽的那一刻。2.“金张籍旧业,

七叶珥汉貂”——左思《咏史》在洛阳待久了,刘渊也渐渐摸透了西晋的“职场规则”。

简单来说,就是“拼爹”、“拼家世”。左思在《咏史》里写“金张籍旧业,

七叶珥汉貂”,说的是汉朝的金日磾和张汤家族,靠着祖上的功业,

七代人都能戴着官帽(珥汉貂),享受荣华富贵。这话用来形容西晋的门阀制度,

再合适不过。西晋的官场,

基本上被几大家族垄断了:琅琊王氏、太原王氏、颍川庾氏、陈郡谢氏等等。

这些家族的子弟,一出生就自带光环,年纪轻轻就能当大官,就算是个草包,

也能混得风生水起。而像刘渊这样的“外族”,还有那些出身寒门的**,就算再有才华,

也很难爬到高位。这就是所谓的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”。刘渊虽然是匈奴王子,

但在西晋朝廷眼里,他连寒门都不如,顶多算个“特长生”。不过,

也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排外。比如老臣王浑,就比较欣赏刘渊。王浑是太原王氏的人,

官至司徒,算是朝廷重臣。他觉得刘渊这个人有能力,也懂规矩,不像有些匈奴人那么野蛮,

就经常在司马炎面前说他的好话,

还让自己的儿子王济(就是之前推荐刘渊的那位)跟他多交往。在王浑的提携下,

刘渊总算捞到了一个实际的职位:北部都尉。这个官不算大,

主要负责管理在并州的一部分匈奴事务。但对刘渊来说,这是一个重要的起点。

他终于可以离开洛阳这个“镀金牢笼”,回到熟悉的并州,接触到自己的族人了。

刘渊干得很出色。他深知匈奴各部内部矛盾也不少,

就用**的“以德服人”和匈奴的“快意恩仇”相结合的方式来管理。有犯法的,

不管是谁,一律严惩;有立功的,马上奖赏,绝不拖欠。他还经常跟部落里的老人聊天,

了解他们的难处,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。很快,刘渊就在匈奴五部中树立了威信,

“五部俊杰无不至者”。大家都说:“还是刘渊这小子靠谱,跟着他有肉吃。”这就好比,

公司把你派到一个偏远的分公司当经理,你不仅把业绩搞上去了,

还把团队凝聚力也提上来了,成了当地的“明星员工”。刘渊的表现,自然也传到了洛阳。

这时候,正好赶上西晋准备讨伐东吴,一统天下。有人就又想起了刘渊,觉得他熟悉军事,

又能调动匈奴的力量,是个合适的统帅人选。王浑再次推荐:“刘渊是个将才,

让他去打东吴,肯定能行!”但反对的声音立刻就冒了出来。大臣们说:“刘渊是匈奴人,

让他带大军去南方,万一他趁机反了,或者跟东吴勾结,那麻烦就大了!再说,

灭吴这么大的功劳,怎么能让一个胡人去立?我们**的将军难道都死光了吗?

”晋武帝司马炎犹豫了。他心里清楚刘渊有本事,但“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”这句话,

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。最终,他还是否决了这个提议,给了刘渊一个虚职:宁朔将军,

监五部军事。“监”,就是看着你,别乱动。刘渊听到这个消息,心里拔凉拔凉的。他明白,

在西晋这个“职场”上,他的“匈奴”标签,就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。

就算他再努力,业绩再好,也不可能进入核心管理层。那些世家子弟,

靠着祖上的“旧业”,就能轻轻松松“珥汉貂”,而他,

却连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都得不到。这就像你在公司里,辛辛苦苦把一个大项目搞成了,

结果功劳被一个啥也没干的“关系户”抢走了,你说气不气?刘渊没有办法,

只能接受现实。但他心里的那团火,并没有熄灭。他知道,

西晋朝廷这种“任人唯亲”的制度,迟早会出问题。一旦天下大乱,

所谓的“规矩”就不管用了。到时候,凭本事说话,他刘渊未必会输给任何人。

他继续在并州当着他的“宁朔将军”,默默积蓄力量,等待着那个“乱世”的到来。

而他不知道的是,这场乱世,比他想象的来得还要快,还要猛烈。3.“月明星稀,

乌鹊南飞”——曹操《短歌行》公元290年,晋武帝司马炎驾崩了。

这位曾经统一三国的皇帝,临死前犯了个大错: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,

也就是晋惠帝。还安排了外戚杨骏辅政。这下可捅了马蜂窝。晋惠帝是个著名的糊涂蛋,

有一年天下大旱,老百姓没饭吃,到处饿死的人。有人把这事告诉他,

他居然问:“老百姓没饭吃,为什么不喝肉粥呢?”(“何不食肉糜?”)这样的皇帝,

自然镇不住场子。先是皇后贾南风联合宗室,干掉了杨骏,然后又杀了太子司马遹。这下,

那些手握兵权的藩王们不干了,都想趁机捞一把,争夺朝廷的控制权。于是,

“八王之乱”爆发了。

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冏、长沙王司马乂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东海王司马越,

一群姓司马的王爷,你打我,我打你,杀得昏天黑地,把好好的西晋搅成了一锅粥。

这就好比,一个大公司,董事长是个傻子,CEO(外戚)**掉了,

一群手握分公司大权的副总,为了抢总经理的位置,互相拆台,大打出手,

公司业绩一落千丈,员工们苦不堪言。而我们的主角刘渊,这时候的处境有点微妙。

他本来是在并州待得好好的,但因为名气太大,被卷入了这场纷争。赵王司马伦掌权的时候,

怀疑刘渊跟成都王司马颖勾结,就把他召回洛阳,监视了起来。

刘渊心里那个郁闷啊:“我招谁惹谁了?你们司马家自己打架,关我匈奴人什么事?

”但他没办法,只能待在洛阳,静观其变。他看着那些姓司马的王爷们,今天你杀我,

明天我杀你,手段一个比一个狠,脑子一个比一个不清醒,心里不禁冷笑:“就这水平,

还想掌控天下?简直是笑话。”他想起了曹操的诗:“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。绕树三匝,

何枝可依?”现在的西晋,就像一棵即将倒下的大树,

那些“乌鹊”一样的藩王和大臣,还在为了争夺一个树枝打得头破血流。机会,

往往就藏在混乱之中。没过多久,成都王司马颖打败了其他对手,控制了朝廷,

把晋惠帝也捏在了手里,成了当时最有权势的藩王。司马颖这个人,有点才能,但格局不高,

而且多疑。不过,他对刘渊倒是还算“信任”——或者说,他觉得刘渊有点用。

司马颖知道刘渊在匈奴五部中有威望,而匈奴骑兵战斗力强,是一支不错的力量。于是,

他就任命刘渊为宁朔将军,让他跟着自己,镇守邺城。刘渊心里一盘算:“跟着司马颖,

总比在洛阳被软禁强。至少,能离开洛阳这个是非之地,还能接触到兵权。”于是,

他爽快地答应了。在邺城的军营里,刘渊表面上对司马颖忠心耿耿,帮他出谋划策,

处理一些少数民族事务。但暗地里,他一直在关注着匈奴五部的动静。八王之乱打得越凶,

西晋的国力消耗得就越厉害,地方上的控制力就越弱。这对匈奴人来说,意味着什么?

意味着机会!终于,有一天夜里,一个匈奴贵族偷偷潜入了刘渊的军营,带来了一封密信。

信是匈奴五部的首领们联名写的。信上只有一句话:“现在西晋内乱,天下大乱,

正是我匈奴复兴之时!请殿下速归,主持大计!”刘渊看完信,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

强压着激动的心情,问那个贵族:“各部的意见都统一了?”贵族点点头:“都统一了!

大家都说,只有殿下您,既有汉家的谋略,又有匈奴的威望,能带领我们成就大事!

”刘渊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,邺城的灯火在远处闪烁,像一个个即将熄灭的鬼火。他知道,

属于他的时代,终于要来了。曹操的诗里说“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”,但现在,

天下已经乱了,人心散了。乌鹊们找不到可以依靠的树枝,而他刘渊,

或许可以成为那棵新的“大树”。当然,这棵树,得由他自己亲手栽种。

卷二・并州创业记4.“戎马鸣兮金鼓震,

壮士激兮忘身命”——崔琰《述初赋》八王之乱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。

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城待得并不安稳,他的对手东海王司马越等人,正集结兵力,

准备来攻打他。司马颖有点慌,召集手下商量对策。刘渊一看,机会来了。他上前一步,

对司马颖说:“殿下,东海王他们来势汹汹,兵力不少。我们邺城的守军虽然精锐,

但数量上可能有点吃亏。”司马颖皱着眉头:“那怎么办?

”刘渊早就想好了说辞:“我是匈奴人,在匈奴五部还有点面子。五部的匈奴骑兵,

战斗力您是知道的,勇猛善战。不如这样,您让我回去一趟,说服他们出兵,

来帮您共渡难关。”司马颖眼睛一亮:“哦?匈奴五部愿意出兵?

”刘渊拍着胸脯:“只要我去说,肯定没问题!我以我的人格担保(虽然在乱世,

人格这东西不值钱,但先说说)!殿下您想想,有了匈奴骑兵的加入,

还怕打不过东海王他们吗?”司马颖被说动了。他现在正缺人,管不了那么多了,

能多拉点人马来就是好事。而且,他觉得刘渊一直在自己眼皮子底下,应该翻不了天,

就算他想耍花样,自己手里还有他的族人当人质(刘渊的儿子还在邺城)。“好!就依你!

”司马颖大手一挥,“那你就去吧,快去快回,本王等你的好消息!”刘渊心里乐开了花,

表面上却装作很严肃的样子:“殿下放心,我一定不负所托!”领了命令,

刘渊马不停蹄地就往并州赶。一路上,他归心似箭,恨不得肋生双翼。离开邺城越远,

他心里就越轻松。回到并州左国城(匈奴五部的核心地带),

刘渊立刻召集了匈奴五部的首领和贵族们。“各位父老乡亲,兄弟们!”刘渊站在高台上,

声音洪亮,“你们等我,我回来了!”下面一片欢呼:“殿下回来了!太好了!

”刘渊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,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。他清了清嗓子,

开始了他的“创业动员大会”。“大家都看到了,西晋朝廷现在是什么样子?司马家的人,

为了争权夺利,打得头破血流,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!我们匈奴人,

归附汉朝、曹魏、西晋这么多年,帮他们打仗,帮他们守边疆,换来的是什么?是猜忌!

是提防!是永远当二等公民!”他越说越激动,指着旁边一个箱子,

里面放着的是西晋朝廷给他的各种官印。“他们给我们一些虚职,一些小恩小惠,

就想让我们永远听话,永远被他们踩在脚下!凭什么?!”他猛地一脚踹开箱子,

拿出那些印信,高高举起。“就凭这些破铜烂铁?!”然后,他手一扬,“哐当”一声,

把那些印信狠狠摔在地上,用脚使劲踩了踩。“今天,我刘渊回来了!我告诉大家,

从今天起,我们不干了!我们不再给西晋打工了!我们自己当老板!

”下面的匈奴贵族和勇士们,早就憋了一肚子气,被刘渊这么一煽动,顿时热血沸腾。“对!

不干了!”“自己当老板!”“跟着殿下干!”刘渊看着群情激昂的场面,很满意。

他接着说:“西晋内乱,天下无主,这是上天给我们匈奴人的机会!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,

恢复我们匈奴的荣光!”他顿了顿,

说出了更具体的“创业计划”:“我们在左国城集结兵力,竖起大旗,打出自己的名号!

以前,我们要看西晋的脸色,他们给我们定KPI(关键绩效指标)。从今天起,

我们自己写KPI!我们的KPI是什么?是生存!是发展!是让所有匈奴人,

都能抬起头来做人!”“好!说得好!”“自己写KPI!”口号喊得震天响。于是,

匈奴五部的首领们,当场杀牛宰羊,歃血为盟,共同推举刘渊为大单于。几天之内,

就召集了五万多兵马。左国城的上空,仿佛响起了匈奴人久违的战歌:“戎马鸣兮金鼓震,

壮士激兮忘身命!”刘渊站在城楼上,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,

看着那些挥舞着刀枪的匈奴勇士,心里豪情万丈。创业之路,正式开启!当然,他知道,

司马颖那边还得应付一下。他派了个使者回去,

对司马颖说:“匈奴五部的人已经被我动员起来了,但数量太多,一下子不好集结,

还需要点时间。请殿下再等等,我一定尽快带大军过去。”司马颖那边正焦头烂额地打仗,

也顾不上细查,就信了。刘渊可没闲着。他知道,创业初期,最重要的是立住脚跟,

扩大影响。左国城虽然是个好地方,但毕竟偏了点。他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。而此时的并州,

因为战乱,已经乱成了一锅粥。并州刺史司马腾(司马家的人),是个搜刮民脂民膏的好手,

但打仗不行。他听说刘渊在左国城搞事情,还集结了五万兵马,吓得赶紧派兵去镇压。结果,

被刘渊派去的匈奴骑兵一顿胖揍,输得惨不忍睹。司马腾没办法,只能跑路,跑到冀州去了。

刘渊轻松拿下了并州的一部分地盘,实力大增。他看着手下士气高昂的军队,心里明白,

匈奴汉王:刘渊的乱世创业史
匈奴汉王:刘渊的乱世创业史
瓯鹿风客/著 | 言情 | 已完结 | 刘渊司马
序章塞上悲歌起“胡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”——《古诗十九首》西晋,泰始年间。如果你站在并州的草原上,往北望,是匈奴人世代游牧的故土,风吹草低,牛羊遍地,但也寒风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