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言情 >

乌镇雨,相思烬小说大结局精彩试读 沈清辞顾晏之小说全文

发表时间:2025-09-05 23:52:19

现代言情小说《乌镇雨,相思烬》是一本全面完结的小说,主人公沈清辞顾晏之的故事读起来超爽,喜欢此类作品的广大读者朋友,千万不要错过大神“月亮睡了我不睡123”带来的吸睛内容:只差最后几处细节便能完工。“沈**,这是苏州来的顾先生,想订一幅‘寒江独钓’图。……

乌镇雨,相思烬
乌镇雨,相思烬
月亮睡了我不睡123/著 | 已完结 | 沈清辞顾晏之
更新时间:2025-09-05 23:52:19
青石板路被雨水反复冲刷,泛着温润的光泽,倒映着两侧白墙黛瓦的轮廓,那些斑驳的墙皮、翘起的飞檐,在水光中若隐若现,像一幅被孩童不小心泼了墨,又细细晕开的水墨画。沈清辞撑着一把油纸伞,伞面是素雅的青蓝色,边缘处绣着几枝淡淡的兰草,那是她亲手绣上去的。她站在“烟雨楼”的屋檐下,望着眼前的雨幕。雨丝斜斜.....
推荐指数:
开始阅读

《乌镇雨,相思烬》精选

第一章雨巷初遇民国十二年的乌镇,梅雨季来得格外缠绵。

淅淅沥沥的雨丝已经连绵了半月有余,仿佛要将这座江南水乡的每一寸肌理都浸润透彻。

青石板路被雨水反复冲刷,泛着温润的光泽,倒映着两侧白墙黛瓦的轮廓,

那些斑驳的墙皮、翘起的飞檐,在水光中若隐若现,像一幅被孩童不小心泼了墨,

又细细晕开的水墨画。沈清辞撑着一把油纸伞,伞面是素雅的青蓝色,

边缘处绣着几枝淡淡的兰草,那是她亲手绣上去的。她站在“烟雨楼”的屋檐下,

望着眼前的雨幕。雨丝斜斜地织入河中,激起一圈圈细碎的涟漪,乌篷船缓缓划过水面,

船桨搅碎了满河的诗意,也搅碎了岸边垂柳的倒影。船夫戴着斗笠,穿着蓑衣,

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调,声音在雨雾中悠悠地散开。她是这家绣庄的主人,

也是乌镇有名的绣娘。年方十八,梳着温婉的发髻,插着一支简单的玉簪。

一身浅碧色的旗袍,领口处绣着精致的缠枝莲纹,衬得她肌肤胜雪,身姿窈窕。

她不仅容貌清丽,更有一双巧手,能将寻常丝线绣出灵魂来。尤其是她绣的烟雨图,

朦胧中带着几分怅惘,看过的人都说,像极了她自己。

绣庄里弥漫着淡淡的丝线清香和陈旧木料的味道。墙上挂着各式绣品,

有娇艳的牡丹、灵动的锦鲤、淡雅的山水,每一件都栩栩如生。靠窗的绣架上,

放着一幅未完成的《雨巷归人》,丝线在绸缎上勾勒出雨巷的轮廓,

只差最后几处细节便能完工。“沈**,这是苏州来的顾先生,想订一幅‘寒江独钓’图。

”伙计阿福的声音打破了雨巷的宁静。他领着一个年轻男子走进来,

阿福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,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,手脚麻利,把绣庄打理得井井有条。

沈清辞抬眸,撞进一双深邃的眼眸里。那双眼眸像乌镇深不见底的河水,带着探究和温和。

男子穿着一身月白色长衫,料子是上好的杭绸,即使被雨水打湿了几分,依旧能看出其质感。

他身姿挺拔,约莫二十三四岁的年纪,眉宇间带着几分书卷气,鼻梁高挺,嘴唇薄而温润,

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英气。他的头发被雨水打湿了几缕,贴在额前,

更添了几分落拓的俊朗。手里拿着一把黑色的折扇,扇柄是温润的玉质。“顾先生。

”沈清辞微微颔首,声音清浅如溪,带着江南女子特有的温婉。“沈**。

”男子拱手回礼,声音温润如玉,“久闻沈**绣艺无双,今日一见,果然名不虚传。

”他的目光扫过墙上悬挂的绣品,眼神中带着欣赏,当看到那幅未完成的《雨巷归人》时,

停顿了许久,眼神里流露出深深的赞赏,“尤其是这幅,意境深远,仿佛能让人走进画中,

感受那份雨中的等待。”沈清辞脸颊微红,像被雨水打湿的桃花瓣,

轻声道:“顾先生过誉了。不知‘寒江独钓’图,先生有何特别要求?”“没有特别要求,

”男子笑了笑,眼角眉梢都带着暖意,“只需沈**随心而作,我相信你的手艺。

”他顿了顿,补充道,“在下顾晏之,暂住西栅的客栈。”“顾先生放心,

一月后可来取货。”沈清辞取出纸笔,那是一本素雅的宣纸本子,她握着一支狼毫笔,

笔尖在纸上轻轻划过,记下订单。她的动作轻柔而专注,

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一小片阴影。顾晏之看着她执笔的手,纤细白皙,

指尖因常年刺绣带着薄茧,却更显灵动。那双手仿佛有魔力,

能将普通的丝线变成精美的艺术品。他的心跳莫名漏了一拍,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,

连忙移开视线,掩饰自己的失态:“有劳沈**。”雨还在下,淅淅沥沥,敲打着油纸伞,

发出沙沙的声响。顾晏之告辞离去,青石板路上留下他渐行渐远的背影,

雨水打湿了他的长衫下摆,他却毫不在意。沈清辞站在门口,望着那背影,

手中的油纸伞微微晃动,伞沿的水珠滴落在青石板上,晕开一小片湿痕。

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遇,像乌镇的雨,轻柔,却在心底漾开了一圈涟漪,久久不散。

第二章情愫暗生自那日后,顾晏之成了“烟雨楼”的常客。有时是来看绣品的进度,

他会站在绣架旁,静静地看沈清辞刺绣。阳光透过窗棂,洒在她专注的侧脸上,

睫毛像小扇子一样轻轻颤动,丝线在她指间灵活地穿梭,仿佛有了生命。

他会轻声问一些关于刺绣的问题,沈清辞便耐心地解答,告诉他不同丝线的特点,

不同针法的妙处。有时他只是借口买些绣线,坐下来喝一杯沈清辞泡的雨前龙井。

沈清辞泡茶的手法很娴熟,取一小撮茶叶放入素雅的白瓷杯中,用沸水冲泡,

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,散发出淡淡的清香。她递给他茶杯,指尖偶尔会不经意地触碰,

两人都会像触电般缩回手,脸上泛起红晕。他说他是苏州来的学子,因战乱暂避乌镇,

闲暇时喜欢四处游历,看江南的风土人情。他讲苏州的园林,

说拙政园的亭台楼阁如何巧妙布局,留园的假山如何玲珑剔透;讲京城的繁华,

说长安街的车水马龙,紫禁城的威严壮丽;讲他见过的名山大川,说黄山的奇松怪石,

庐山的云雾缭绕。沈清辞话不多,大多时候是听他说,偶尔插上一两句,眼神里满是向往。

沈清辞则跟他说乌镇的水,说这水是有灵性的,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乌镇人;说巷子里的故事,

哪家的姑娘嫁了个好人家,哪家的老人又添了重孙;说刺绣时的心境,

绣牡丹时要想着它的雍容华贵,绣山水时要感受自然的磅礴大气。他们的世界截然不同,

一个是经历过风雨、见过大世面的游子,一个是深居水乡、潜心刺绣的绣娘,

却在这小小的绣庄里找到了微妙的平衡,像两条原本平行的线,因为一场雨,有了交集。

一日,顾晏之带来一本画册,封面是素雅的蓝色布面,上面用金线绣着一朵小小的兰花。

里面是他画的乌镇风光,每一页都带着浓浓的情意。小桥流水,枕河人家,清晨的薄雾,

傍晚的霞光,每一笔都细腻传神。最后一页,是一幅素描,画的是沈清辞低头刺绣的模样,

眉眼温柔,神态专注,连她鬓边滑落的一缕发丝都清晰可见。沈清辞看到那幅画时,

脸瞬间红透了,像熟透的苹果,心跳如鼓,仿佛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。她慌乱地移开视线,

手指紧紧攥着衣角。“我……我画得不好,沈**别见怪。

”顾晏之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,耳根也泛起了红色。其实他画了很久,画了很多张,

才选出这张最满意的。“画得很好。”沈清辞轻声说,声音细若蚊吟,

指尖轻轻拂过画中人的眉眼,那触感仿佛能感受到画中人的温度,“谢谢顾先生。

”“若沈**不嫌弃,便送给你吧。”顾晏之看着她,眼神里满是期待。

沈清辞小心翼翼地收起画册,像珍藏着一个秘密,放进了自己的梳妆盒里,

那是她最私密的地方。从那天起,他们之间的气氛变得有些不一样了。

顾晏之看她的眼神里多了些东西,温柔、炙热,像春日的阳光,暖洋洋的,

却又带着一丝灼人。沈清辞低头刺绣时,总会感觉到那道目光,让她心慌意乱,

绣线都错了好几处。有时她会猛地抬头,正好对上他的视线,两人便会像受惊的小鹿一样,

迅速移开目光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羞涩和甜蜜。梅雨季快结束的时候,天气渐渐放晴,

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,给乌镇镀上了一层金色。顾晏之邀沈清辞去游湖。

乌篷船在平静的河面上缓缓行驶,船夫摇着橹,发出吱呀的声响。两岸的芦苇随风摇曳,

像绿色的波浪。水面上漂浮着一些细碎的花瓣,是岸边的桃树落下来的。

顾晏之拿出一支竹笛,笛身是深棕色的,带着温润的光泽。他放在唇边,轻轻一吹,

笛声便悠扬地散开。那曲子带着淡淡的忧伤,像在诉说一个遥远的故事,

又像在表达一种深沉的思念。沈清辞静静地听着,风吹起她的发丝,拂过脸颊,

带着一丝痒意。她看着顾晏之专注的侧脸,阳光洒在他的睫毛上,投下一小片阴影,

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,暖暖的。“这曲子叫《离殇》。”顾晏之放下竹笛,声音低沉,

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伤感,“是我一位故人教我的。”“故人?”沈清辞好奇地问,

她能感觉到这位故人对他来说很重要。“嗯,一位……很重要的人。

”顾晏之的眼神有些悠远,仿佛陷入了回忆,“她也像沈**一样,喜欢江南的雨。

”他没有多说,沈清辞也没有再问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,她愿意等他主动说出来。

船行至湖心亭,顾晏之扶沈清辞上岸。亭子里有石桌石凳,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。

他从包里拿出一块精致的糕点,用油纸包着,打开一看,是苏州的桂花糕,

米白色的糕体上撒着金色的桂花,散发着诱人的香气。“这是苏州的桂花糕,你尝尝。

”顾晏之递给她。沈清辞咬了一口,甜而不腻,带着桂花的清香,在舌尖慢慢化开,

乌镇雨,相思烬
乌镇雨,相思烬
月亮睡了我不睡123/著 | 言情 | 已完结 | 沈清辞顾晏之
青石板路被雨水反复冲刷,泛着温润的光泽,倒映着两侧白墙黛瓦的轮廓,那些斑驳的墙皮、翘起的飞檐,在水光中若隐若现,像一幅被孩童不小心泼了墨,又细细晕开的水墨画。沈清辞撑着一把油纸伞,伞面是素雅的青蓝色,边缘处绣着几枝淡淡的兰草,那是她亲手绣上去的。她站在“烟雨楼”的屋檐下,望着眼前的雨幕。雨丝斜斜.....